建湖县:宁流千滴汗 不损一粒粮
发布时间::2017-11-14  来源:   浏览次数:   字体大小:【

  “宁流千滴汗,不损一粒粮”是几十年前老一辈马厂人提出的口号,也是我们一代代马厂人孜孜以求、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和实际精神的写照。
  马厂粮库建于1945年秋天,已走过72个年头,经历了战争风云、自然灾害,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繁荣与兴旺。一路汗水一路歌,1954年,中共华东局粮食局鉴定,马厂粮库为“五年无霉粮仓”,1955年,被省粮食厅命名为“一等模范粮库”,1956年,被国家粮食部表彰为“保粮工作先进单位”,1960年,被国家财贸部表彰为“先进单位”。此后70年代、80年代、90年代,马厂粮库多次受到国家、省、市、县的表彰。1956年,时任马厂粮库主任吕斌同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,出席全国群英大会,参加“五一”观礼和国宴,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,并参加了当年的国庆观礼。
  荣誉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,马厂人是怎样取得这骄人的业绩,这辉煌成绩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?
  一、“汗滴流下土”——汗是怎么流的?
  和全国许许多多粮库一样,马厂粮库开始是收缴的地主庄园,历经战争的创伤,房屋古老破旧,内外杂草丛生,虫成团,鼠成窝,雀成群。然而,就是在一片废墟上, 16名职工在老主任吕斌的带领下,他们清废墟、拾瓦砾、改库房、做工具、铺晒场、登房顶、端雀窝、爬地垄、堵鼠洞,硬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成了46间仓房,仓容90万公斤,货场容量200万公斤的马厂粮库。正是马厂粮库建设时期的磨练,马厂的职工人人都变成了能工巧匠,在当地可是颇有名气的。他们人人学“五匠”,就是学做笆匠、学做铁匠、学做木匠、学做瓦匠、学做铜匠。个个手里有三件宝,也就是斧头、凿子、钳子。宿舍还有个“聚宝箱”,聚宝箱里放着铁丝、铁钉、铁皮等等物品。坚持做到“十个自己动手”,就是——翻仓并囤,小型装卸自己干;扫帚自己扎;防虫帘自己编;清仓消毒自己搞;仓储用具自己修;仓房地坪坏了自己补;部分熏蒸药剂自己制;垫囤大糠自己挑、自己扬;露囤自己做;剔刮自己干。这“十个自己动手”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那可是不分白昼黑夜,没有星期假日,成日成夜地干,编草帘,手上磨成老茧;挑大糠,肩膀脱层皮;翻仓并囤,身上掉成膘。也正是“十个自己动手”,粮库做到常年小修不出库,不花钱。1965年,“十个自己动手”,在全县形成了学习热潮,除了粮食系统来学习,就连小学生都来学习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。
  由于自力更生,勤俭节约,马厂人不仅练就了一身本领,更为国家节省了开支。1964年每万斤粮食保管费1.92元。1971年到1979年,连续九年每万斤粮食保管费保持在10元以内。这是什么概念呢?当时,周边徐州等地区每万斤粮食保管费在30元左右,最高的80元左右。照这样计算,马厂粮库一年存粮300万公斤,为国家节约近2万元!这在当年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的年代,无疑为国家省下了一笔巨资!都是马厂人勤劳的双手干出来的,十指缝里抠出来、省出来的!
  在马厂粮库的历史上,土圆仓也是浓墨重彩的篇章。粮库第三任主任马如春谈起土圆仓,如数家珍。“土圆仓是个宝,一把泥一把草,既防鼠又防盗,抗震效果好,家家户户都能搞……”,1969年,黑龙江省明水县发明了用一把草、一把泥建设的粮仓 ——“土圆仓”。 这在中国粮食仓储历史中的是一大创举,因为建造土圆仓不需要钢材、木材、水泥等当年的紧俏物资,材料都是就地取材,一把草、一把泥,造价低廉,技术含量不高又很实用。后来毛主席指示全国都推广土圆仓。说起来技术含量不高,可如果要垒建大的土圆仓也需要些技术的。马主任带领六名职工和部分村民,非收粮时间每天从早忙到黑,忙了整整8年!1969年到1976年,建造土圆仓31座,每个粮仓直径都超过9米,建筑设计布局很是巧妙,通风、采光、排湿、防火、防水都是衔接得一丝不差。最大的一座土圆仓可以放100万斤粮食,每座造价相当于标准仓的七分之一。建土圆仓的墙体时,先把夹板固定好,中间倒上黄筋泥、碎石、竹条、稻草和土石灰,然后几个人一组围成圈,拿着大大的木榔头拼命敲打,这就是夯土。把土夯结实了,撤掉夹板,往上递增,一直要夯到四五米高。等墙体夯实了,内外糊上黄泥浆,再刷上石灰水,最后请瓦工来结顶。挑泥夯土时,大伙累得腰酸背痛,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。往上递增时,大伙儿不顾危险,争先恐后地爬上4、5米高的地方干活,老工人曹致玉曾摔下来,幸好那时他骨头硬,拍拍灰土,揉揉身子,又爬上去接着干。
  无论是在过去的粮食紧缺时代还是在当今的粮食连年丰收时期,马厂粮库都始终恪守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。
  二、“粒粒皆辛苦”——粮是怎么保的?
  马厂粮库始终把保粮护粮责任扛在肩上,以“钉钉子”精神踏实工作,高标准严要求,用实干获取实绩。他们从粮食收购入库环节抓起,严格执行“初验、复验、整理、抽验”四道程序,从源头上筑牢保粮护粮防线。在粮库管理中坚持做到“五包四管”:即包数量、包质量、包“四无”、包损耗、包器材,管账卡齐全相符、管科学保粮率提高、管入库粮油质量检查、管仓内外清洁卫生。实行验质员、保管员、质量监控中心“三级把关”,严格做到达不到中等以上不入库、超水杂不入库、不完善粒超标不入库、虫粮不入库、陈粮不入库等“五不入库”。为了便于追溯问责,他们把麻袋口绳染成红、黑、蓝三种颜色,不同颜色组合分别对应不同工序,把保粮护粮责任落实到人、压紧压实。
  在马厂粮库大家都知道提马灯找粮的故事。过去是砖头地,砖头之间有缝隙,地面上遗漏、洒落的粮食好扫,砖头缝里的粮食可不好扫。白天忙着收粮过磅,累了一天,晚上还要继续劳动,要提着马灯,在砖头缝里找粮食。用指头捡,用指甲抠,用竹签挑,有的人指甲全是肉刺,有的抠出血来,这全然不影响大家的劳动干劲,所有职工开展劳动竞赛,看谁找的脚粮多,谁的脚粮干净,谁的成果丰硕。脚粮找到后,还要去泥、清洗、晒干,杂质归杂质,粮食归粮食,地脚粮最后变成饱满干净的好粮食。
  除了提马灯找粮,河水里寻粮也成为佳话。过去船运粮卖粮的多,难免洒落河畔和河水里。等一天的收粮结束,马厂人又开始忙开了,有的卷起裤腿,有的干脆脱下衣服跳下河,看得见的用手捧,看不见的索性在河底摸起粮食来,一把泥一把水一把粮,嘴里呛水了,咳两声;眼睛进泥水了,眨几下;脚下抽筋了,揉一揉。这些,根本不会影响他们工作的进程,根本不会停下来上岸歇一歇,他们顾不得累,顾不得饿,顾不得感冒着凉,顾不得自己的身体,他们心里想的是,怎样把洒落的粮食赶快捞上来,赶快颗粒归仓。
  1950年秋天,首次收储粮食50万公斤,适逢多雨天气,仓房漏雨,主任、职工连忙用油毡、脸盆、钵子等遮雨,不行,还漏,大家把自己床上的草放到粮囤上遮雨护粮,还不够,怎么办?最后大家把自己的被子和衣服,全部拿到粮囤上遮雨护粮。秋雨绵绵,天虽然是阴的,心却是晴的!马厂粮库的12名全体干部职工没了被子、少了衣服,虽然身子凉凉的,但是他们心里是温暖的——粮食保住了,没有淋上雨!待到天晴,职工又忙开了,自己动手,将25万公斤高水分粮摊场曝晒,确保了粮食的安全。12名职工,25万公斤粮食,在机器设备还很落后的六十七年前,靠的是手提肩挑,靠的是人力担扛,单是一袋袋搬出来,一袋袋运进去,也让人难以想象,这其中的工作量可想而知,这其中的辛苦程度不言而喻!这其中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!
  为防止夏天夜里睡觉太沉无法及时发现雨情,马厂人开动脑筋发明了“雨鼓”,把洗脸盆罩上塑料布放在窗外屋檐下,靠雨打塑料布的“砰砰”声把人叫醒,以便第一时间保粮护粮。碰到大风大雨,盖粮苫布被风刮开了,粮库职工就用自己的身体去压苫布,有的人被风从粮垛上掀下来,就再爬到粮垛上去,有的人鞋被踩掉了,光着脚还拼命往粮垛上爬,有的人脚被钉子扎破了竟然没有感觉到疼,直到完成护粮任务后,才发现自己受了伤。
  马厂粮库最为自豪的是“四无”粮仓的建设。就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中心,创建“无虫、无霉、无鼠、无雀”的粮库。在全国范围内马厂粮库首次提出建设“四无”粮仓,在1951年到1953年,开展了全国性的除三害运动,就是除老鼠、麻雀、害虫。马厂粮库在库内大力除三害的同时,发动周围群众除三害,最后不仅库内无三害,距库四周方圆三里的村庄、农户也找不到一只鼠雀。1955年初,学习浙江余杭粮库无虫粮仓经验,马厂粮库提出了灭“三害”、创“四无”(无虫、无霉、无鼠雀、无事故)的计划,开始创建“四无”粮仓。当年2月,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若梁等领导到马厂粮库检查工作,充分肯定了马厂粮库创建“四无”工作所取得的成绩。经过中央、省相关单位检查,结论是:马厂粮库不但“四无”粮仓达标,库区地面上也很难找到一粒地脚粮。也因此成为全省最早实现“四无”的单位,被评为华东地区5年无霉变粮库和省一等模范单位。
  为了消灭虫害,马厂人可是付出了大量的汗水、心血和智慧。他们创造性的开展了冷冻杀虫、高温杀虫、熏蒸杀虫。
  1956年冬天,寒风凛冽,天寒地冻,马厂人利用晴朗严寒天气,傍晚将粮食出仓、摊凉,夜间翻动,摊冻的厚度不超过18厘米,冻死储粮害虫于次日凌晨,再过淌筛除杂、除虫,将粮食进仓。 老马厂人都知道,那时候,虽是寒冬腊月,可是职工们都单衣薄衫,没有人穿过棉衣,没有人睡过整夜觉,傍晚开始出仓,一袋袋扛上肩,一袋袋卸下来,浑身是汗,夜间翻动,也是累得腰酸背痛,然后还有后续工作,劳动强度非常大,但是效果很好。7.5万公斤稻谷冷冻后储存两年安全无恙。后来,这种方法由于进出仓劳动强度太大,逐渐不用。
  严寒冻虫,酷暑晒虫。真可谓冬练四九,夏练三伏。在骄阳似火的夏天,一样是出仓、摊晒、筛虫、进仓。职工冒着40多度的高温,头顶烈日,挥汗如雨,有的皮肤晒脱,有的中暑了,大家都全然不顾,一心只想粮食晒干、趁热进仓、高温杀虫。
  保持“四无粮仓”标准中最难的是防虫治虫。每年的夏粮或秋粮收购入库前都要清扫仓库,并用滴滴涕进行空仓消毒。当年用  “氯化苦”,药剂熏蒸杀虫时,那个要求之严,工作之细堪称粮食工作之最。熏蒸要将整栋仓库从上到下,从前到后做到基本密封,往往要经过几天的准备工作。要把屋面重新嵌缝粉刷,要用塑料薄膜和纸张把门窗全部封死不漏气。既要保证薰蒸杀虫效果,又要保证人员安全。粮食发热,配合通风降温,要在粮堆上“挖沟、打井、刨塘”,不但十分累人,而且灰尘很大。口罩上,工作服上全是灰尘。鼻子耳朵里也是塞满了灰,吐出的口痰都是黑色,和井下挖煤的煤矿工人差不多。
  这样又苦又累又伤人的工作,没有一个人推卸,没有一个人讲困难。马厂人爱粮如命、惜粮如金,敬重粮食、热爱粮食、珍惜粮食,认真细致保管好每一粒粮食,从未发生过一起霉粮坏粮事故。马厂人就是凭着这样苦干实干的精神赢得了一片赞誉,马厂粮库也成为全国粮食系统的一面旗帜。1969年到1975年,国家商业部和全国各省、市、自治区有24575人次到马厂粮库参观取经,除了西藏没有来人,其他各省市自治区都来人参观学习了。这也是马厂粮库莫大的荣誉!
  三、“人心齐 泰山移”——心是怎么齐的?
  正是马厂粮库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、创新创业、无私奉献,才赢得了马厂荣誉,才形成了马厂精神、马厂文化。他们追求“宁流千滴汗,不损一粒粮”共同目标,他们在困难面前不退让,在诱惑面前不糊涂,在荣誉面前不争抢,煅铸出一个光荣的集体,是一个优秀的团队。
  马厂粮库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成绩,离不开一个崇严尚实、锐意改革的粮库带头人,离不开一个作风过硬、团结协作的粮库领导班子,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、业务精通的干部职工队伍。多年来,马厂粮库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,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粮库收储和经营中的战斗堡垒作用,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,坚持无情制度和有情管理相结合,对干部职工在政治上关怀、业务上培养、生活上关心。
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马厂粮库历任领导坚持做到“一先二不三在前”:要求职工做到的,党员干部首先做到,不争名利,不搞特殊,脏活累活干在前,艰苦任务抢在前,执行制度走在前。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,有力带动了整个集体争相学习、见贤思齐,形成了人人崇严尚实的良好谋事创业氛围。
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军事化管理。所有职工一年只有过年时放5天假,一年365天要在单位360天。平时没有星期假日,特殊情况出粮库要请假,所有干部职工都是以库为家,大家都24小时吃住全部在粮库。每天六点前起床,起床后就是打扫卫生,仓前库后,各个角落,各个墙根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,当时的标准是:“仓内面面光,仓外四不留”,就是不留杂草、瓦砾、污水、垃圾,还要做到“手摸无灰,口吹无尘”。360天,整天丢了摊耙拿扫帚,时间去哪儿啦?看到这些要求,看到这些工作,就不会惊讶,就算再有360天,也有活干!
  1961年,马如春主任的二女儿患脑膜炎,急需送医院治疗,可是由于路远、人忙,没有及时治疗,第二天上午10点多才到医院,到了下午,孩子离开了人世。在孩子最需要父亲的时候,父亲却不在身边,他还在粮库里忙碌,他为了集体,为了大家,却永远地失去了亲人。这件事至今让马主任难以释怀,是他心中永远的痛。
  党员张万佑家与粮库一河之隔,他的家属常年瘫痪,可是老张和大家一样,吃住在粮库,尽管一河之隔!尽管家人需要照顾!
 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。在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下,大家心往一处使,劲往一处干。
  “无规矩不成方圆”,制度上的完善和创新是马厂粮库创建“四无粮仓”的保证。马厂粮库始终把仓储制度科学化建设和规范化执行摆在重要位置,不断完善“四无粮仓”管理制度,让广大员工学有方向、干有标准、行有规范。健全各项仓储管理制度,严格仓储日常规范化管理,狠抓安全防范。马厂粮库通过“五严”要求做到了“五个一样”,就是严格的要求、严密的组织、严谨的制度、严明的奖惩条例、严肃的贯彻保粮方针和价格政策,“五个一样”就是:领导和工人一样、闲时和忙时一样、雨天和睛天一样、领导在库和不在库一样、工作有人检查和无人检查一样。
  在管理上,让老马厂人记忆犹新的是20多斤脚稻的事情。那是在1962年,那是个特殊的年代,正是三年自然灾害,普遍吃不饱,一天,一名职工实在是饿得没法子了,看到自己打扫拾掇的地脚粮,趁着晚上到米厂加工成米,放在宿舍的床铺底下。第二天被保管员发现了,随即要求把米回倒给米厂。当时,几乎所有干部职工都饿得眼冒金星,看着白花花的大米,闻着大米特有的香味,饥饿人闻出的米香格外诱人,实在是不忍把米归还给公家,可是,纪律要求、管理规定不能违反,只好咽下口水,老老实实地颗粒归仓。不损一粒粮——这是最好的诠释!
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今天我们坐在里重温马厂精神,我们仿佛看到昔日老马厂人忙碌的身影、挥洒的汗水,仿佛听到老马厂人肩挑担扛的吆喝声,仿佛听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赞扬声。老马厂粮库的荣誉室里悬挂着一面面奖状,虽然刻上了岁月的痕迹,但她们记载着一个个故事,铭刻着几代人的回忆,更承载着“艰苦奋斗、勤俭保粮,宁流千滴汗、不损一粒粮”,甘于奉献、创新创业的马厂精神。让我们传承、发扬马厂精神,敢于担当,勇于创新,昂扬向上,奋力拼搏,为“守住管好天下粮仓”再立新功!

【打印本页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关  闭】
主办:江苏省365最新备用网址
主办单位:江苏省365最新备用网址 承办单位:江苏省盐城市粮食行业协会 电子信箱:yclsj666@163.com
备案号:苏ICP备09042975号 技术支持:南京南大尚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